通知公告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互联网教育专业委员会(筹)主办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联通、智能与协同”分论坛成功举办
2025年11月3日-5日,第八届中国教育技术创新发展与应用成果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举行。本届大会以“向新而行,智创未来”为主题,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协办。
作为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互联网教育专业委员会(筹)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云端学校专业委员会(筹)、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联通、智能与协同"分论坛聚焦AI赋能下新一代互联网重塑教育生态的潜力、挑战与实践路径,汇聚政府、产业、学界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了如何构建开放联通、智能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协同体系,携手打造面向未来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分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中心教授李爽主持。

嘉宾致辞
擘画数字教育发展新蓝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受邀出席分论坛并围绕《互联网教育的五大新法则》主题发表致辞演讲。她指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不能仅停留在对技术应用的表层认知,更关键的是要实现教育理念的深度革新。AI时代下的互联网教育要遵循综合素养优于学科知识;协同智能优于个体智慧;联通共享优于闭门造车;需求牵引优于供给主导;实践探索优于理论推演的五大实践法则。唯有将这五大法则与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才能真正突破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瓶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 陈丽
主旨报告
筑牢教育治理数智化根基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臻以《构建教育数据基座,赋能教育治理数智化转型》为题作主旨报告。他以国家顶层设计为切入点,明确提出“AI+教育”已成为全球战略支柱,服务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教育数字化的核心目标。报告中,刘臻副主任不仅介绍了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等相关工作的阶段性成果,还对教育数据的重点应用方向进行了详细阐释。他表示,希望能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全维度的教育数据基座,为多场景、多模式的AI应用提供坚实支撑,最终构建开放、协同的教育AI应用生态,助力教育治理实现更高水平的数智化转型。
主题演讲
分享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
深圳市云端学校校长龚卫东做《面向未来的云端学校建设实践》为题的主题演讲与创新场景展示,分享云端学校在教学评研管方面的实践成效。云端学校以技术为支撑、实体校园为牵引、实际需求为驱动,创新构建“1+N”云端共同体,不仅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化辐射,更有效带动共同体学校协同发展,打破了区域教育资源不均衡壁垒。在具体实践中,学校打造常态化、全学科、大场域直播互动教学;组织共同体教师同备同研同教;推行数字化全过程评价,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开辟全新路径。龚校长提到,学校计划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下成立云端学校专委会。未来将依托专委会平台,推动“云端模式”在更多区域复制,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深圳市云端学校校长 龚卫东
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数智部主任朱世昱以《从课堂到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推动教育转型发展的实践》为题,分享了出版社近年来抢抓数字化发展机遇,聚焦平台开发运维、课程资源研发、教师培训服务及融合出版发行等核心业务,全力向综合性教育服务机构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他介绍,出版社在助力湖南智慧教育平台升级改造、赋能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支持乡村学校高质量课堂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均取得显著成效。下一步,出版社将着重创新数字教育服务体系,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场景的应用融合,拓展教育数字化领域开放合作,积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趋势,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湖南教育音像电子出版社数智部主任 朱世昱
圆桌论坛
破解人才供需鸿沟
圆桌论坛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多主体机制――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话题展开,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数字业务部部长杨帆主持。华为/Google前人力资源经理/上市公司前海外招聘负责人刘婷、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MBA中心副主任王璐璐、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全奇、舜德英才创始人陈洪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生李嘉易参与对话,分别从用人单位、培养单位、从业人员、求职者的多元视角出发,围绕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鸿沟展开深度探讨。

圆桌论坛 专业人才培养的多主体机制――打通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嘉宾们指出,企业与高校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歧,源于双方所处环境的差异。企业聚焦市场竞争,急需具备执行力、逻辑思辨及跨界协作能力的人才;高校虽已前瞻性培育数字素养与创新能力,但受课程迭代、教学调整等因素限制,人才培养节奏与企业需求存在时间差;教育机构作为衔接桥梁,虽具备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前沿的优势,却常因缺乏与企业、高校的深度协同,难以精准匹配供需两端诉求。打通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需要构建企业、高校、教育机构多方联动的常态化协同机制,同时激活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自上而下系统设计+自下而上动态反馈”的闭环机制,助力企业低成本获取适配人才,高校高质量培育与市场同频的优质人才,教育机构实现精准服务价值,最终构建多方共赢的产教融合生态。
共同体启动
搭建产教共育新纽带
此外,分论坛同步举行了「“知行桥”教育科技人才产教共育共同体」启动仪式。互联网教育专业委员会“知行桥”共同体筹备团队核心成员,希望学公益负责人裴钰介绍,“知行桥”旨在搭建人才成长与培养的核心纽带,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下的人才供需适配需求,通过联动高校、职业院校等与企业资源,为在校生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切实支持。该共同体通过构建行业认知、职业能力、前沿技术三大模块,配套企业参访、主题沙龙、面试实战等多元落地形式,打造适配市场需求的人才成长平台。她表示,未来将联动更多高校、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化校企协同,持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助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希望学公益负责人 裴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陈丽,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副主任赵志鸿,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夏仕武,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京鹏,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玉琼,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崔华楠,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媛媛,乐读师资管理中心负责人邓弈龙,三节课创始人后显慧,学而思北京校招负责人徐子涵,希望学招聘负责人王宁共同参与「“知行桥”教育科技人才产教共育共同体」启动仪式。对于其他想要加入知行桥的伙伴――联系人:李老师;联系邮箱:w_liyuting@xiwang.com

启动仪式嘉宾合影
成果发布
解码数字时代职业新生态
最后,《在线学习服务师职业发展报告(2025)》在分论坛正式发布。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媛媛介绍,在线学习服务师是我国国家层面发布的第一个在线教育相关职业,这个职业的设立是我国在线教育从业队伍专业化建设与发展的里程碑。该职业既是连接在线学员与技术的重要桥梁,也是推动在线学习有效落地的关键角色,能够满足不同场景下学习者个性化、精准化、伴随式的学习成长需求。报告显示,在线学习服务师岗位已呈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态势,服务场景广泛覆盖K12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培训、家庭教育、老年教育等各类社会教育领域。

北京国人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媛媛
本次"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联通、智能与协同"分论坛的成功举办,既是对教育数字化转型阶段成果的集中呈现,更是政府、产业、学届多方协同共创教育未来的有力集结。未来,分论坛沉淀的思想成果与实践经验,将持续转化为推动教育数字化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为构建开放联通、智能驱动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筑牢根基,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且坚实的创新动能。
专委会公众号“CAET-PCIE”将陆续分享分论坛的有关报告与成果内容,敬请期待!